中国的“绿色长城”防沙治沙项目已经成功造林超过9000万公顷,几乎是西班牙国土面积的两倍。该项目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在持续推进。最初旨在遏制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沙漠化,主要原因是过度农业、放牧、采矿和早期的气候变化。如今,气候变化成为加速造林工作的主要动力。
中国在国际会议上积极推广这一项目,习近平主席上周承诺将进一步增加森林覆盖率,以助力气候目标的实现。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相当于84万个足球场面积的土地被造林,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并帮助缓解了贫困,这一成果得到了2015年联合国研究报告的支持。
然而,对于占自治区17%人口的蒙古族人来说,该项目对传统农业和文化造成了影响。许多地区已经禁止牛群放牧,传统的大规模羊群也被限制在围栏内以减少土地退化。蒙古族活动人士恩赫巴图·托戈乔格表示,牧民们正在为修复栖息地退化付出代价,尽管他们并非造成此问题的原因。
2017年,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放牧对沙漠化的影响可能被高估,其他因素如采矿、集约农业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大。为执行禁牧令而引入的警察巡逻引发了牧民的定期抗议和多次逮捕。
专家们建议,绿化项目应避免使用非本地植物和耗水量大的物种。科学家张雁平在库布其沙漠采集十年前种植的松树和杨树样本时表示:“过度耗水的植物可能会耗尽地下水位,导致进一步的土地退化。”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教授王帅指出,沙漠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应防止其扩张而非完全消除。在近期造林区域,大型广告牌展示着习近平主席的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根据官方文件,中国计划在2016年至2050年间再造林7000万公顷,相当于法国本土的面积。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目前已被植被环绕。
联合国报告显示,该项目帮助提高了当地农民和牧民的收入,包括蒙古族群众。在牧民多尔吉家西边几公里处,农民白蕾正在沙地中小心翼翼地采摘肉苁蓉,这是一种在中医药中备受推崇的寄生植物。
“以前这里全是沙漠,”白蕾自豪地指着现在种满玉米和向日葵的田地说道。作为汉族人,白蕾在十多年前开始了她的生意。肉苁蓉特别适合用于防治沙漠化,因为它在其他植物的根部生长,能够固定宿主。
根据官方媒体报道,在白蕾所在的磴口县,已有超过90家企业种植这种开黄花的肉质植物。旅游业在这片曾经的沙漠地区也蓬勃发展。曾经的汉族农民冯先生现在经营着一家活跃的四轮摩托车租赁公司,服务正在造林中的区域。
冯先生表示,禁牧增加了草地的可用性,一旦植物成熟到足以产生种子,某些地区就允许放牧。“资源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更加繁荣,”他说道,“我们可以昂首挺胸,自豪地面对未来。”
柚子村-海外华人网文章。发布者:ES New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ouzicun.com/archives/7651
